产业发展,人才为基。在乡村振兴与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的背景下,揭阳市榕城区地都镇深刻践行“人才是第一资源”理念,坚持以人才为笔、以产业为墨,全力落实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行动计划,勾勒出“人才赋能产业、产业成就人才”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。
深耕人才培育沃土,激活产业内生动力
本土人才是根植于乡土的“活资源”,地都镇立足特色产业,打好“传统技艺传承+人才培训”组合拳,多维度释放人才发展活力。
保护传承传统技艺。多次举办“邹堂梨脯传统制作技艺人才培训班”,邀请乡土能人参与授课,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,为特色食品产业培育专业化技能队伍,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。
技术赋能做强现代农业。联动东莞市驻镇帮扶资源,共建“地都镇水产养殖技术研发基地”,成立揭阳市榕城区地都镇水产养殖协会,聚焦农业科技人才培养,定期举办实用技术人才培训,邀请行业专家提供系统化理论教学与实操指导,推动从业者技能升级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。据了解,近年来在多次开展的各项技能培训中,参加人数超300人次。
地都镇邀请乡土能人授课,推动从业者技能升级。 揭阳市榕城区委组织部 供图
拓展多元引才渠道,驱动产业创新升级
突破地域限制,地都镇以“校地合作+业态融合+技术研发”为抓手,构建开放式引才格局,为产业发展注入外源动力。
校地合作汇聚智力资源。梳理本地人文历史、特色产业、自然风光等资源禀赋,精准对接省内外高校大学生团队,截至目前,已引入近20支大学生突击队。团队通过“线上调研+线下实践”模式,运用专业知识输出可落地的产业创新方案,设计可视化项目产品,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撑。
电商孵化拓宽产销路径。地都镇、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潮食品、梨好地都等企业形成政校企多方协作模式,通过电商技能培训与市场对接,孵化培育“懂农业、爱农村、善经营”的复合型电商人才,助力本地优质农副产品“触网”出村,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,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,实现农民增收与产业增效双赢。至目前,揭职院为当地企业拍摄产品短视频共计160多条。
专家下乡赋能产业发展。聚焦地都蟹水产养殖、高值水产品育苗等特色产业发展痛点,建立“定期驻点+动态响应”专家服务机制,依托科技特派员帮扶这一契机,常态化邀请高校(华农、华师)、农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团队实地调研。在养殖尾水生态处理、智能化投喂系统研发、良种繁育技术改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,推动水产养殖从传统经验模式向数字化精准管理转型,推动特色农业实现“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”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。
搭建引才聚智平台,筑牢产业振兴根基
该镇以“政策保障+平台支撑”为路径,因地制宜打造人才与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环境。
精准提供人才创业服务。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支持与全流程创业服务,打造优质创业生态,成功吸引郑少茂(乌美兰花基地)、周晓明(天潮食品有限公司)等外出人才返乡创业。其中,郑少茂打造的30多亩蝴蝶兰种植基地,不仅实现经营规模扩张,更带动本地就业。乌美兰花基地不仅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渠道,为当地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,同时也带动了周边餐饮、电商、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,进一步为乡村产业注入创新活力。
外出人才打造的30多亩蝴蝶兰种植基地,不仅实现经营规模扩张,更带动本地就业。揭阳市榕城区委组织部 供图
精心做好人才引育文章。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引才育才平台作用,致力于发掘和培养乡村本土人才,积极拓展引才渠道,推动人才资源集聚,持续开展培训活动,组织专家人才进行讲座,为各类人才提供学习交流、合作发展的平台,促进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。截至目前,人才驿站驻站专家共有33名,开展培训、讲座、实地实践等活动共近20场次。
【通讯员】陈文丽 吴婷
【供稿单位】中共榕城区委组织部
【频道编辑】陈地杰 莫群
【文字校对】杨明珠
【值班主编】刘树强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利好优配-利好优配官网-手机股票配资-公司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